外向和內向只是人格特質,沒有優劣之分, 也不應該成為衡量自信的標準。

最近不少讀者私信我,都習慣性地將自信與外向划上等號,認為孩子只有表現得侃侃而談、大大方方,才算自信。
現在我也養成留言看了必回的習慣。
實際上,這種觀點背後隱藏著我們自己未察覺的焦慮與虛榮心,我們害怕孩子「不合群」、不受歡迎,於是迫切地想要孩子表現成大眾眼裡的「模範兒童」。
其實寫完昨天文章後,也是自己我內心對孩子期望:健康快樂,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(其實要求挺高的)。
1
我們首先要理清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:
外向和內向僅僅是一種性格的區別,而自信是一種內心穩定的心理狀態。
現實中,不少安靜沉穩的孩子擁有極為深厚的自信心。
他們雖少言寡語,卻在內心有一片廣闊天地,清楚自己是誰,明白自己要什麼,並且從容應對外界的壓力與變化。
但有些表面外向、活躍的孩子,看似自信滿滿,實則內心焦慮不安,總在意別人的目光,時刻害怕被忽視或批評,因此不停地用表演掩蓋內心的不確定感。
內向和外向是一種性格,而自信心則是一種心理和精神上的自我肯定。
通常一個人的內核越穩定,自信心也就越強大。
而擁有穩定內核的基礎,則是安全感。
孩子安全感的獲得來自於家庭環境、社會影響、人際交往等諸多方面。
其中,影響最大的還是來自父母的肯定、讚賞、表揚與鼓勵。
孩子在父母那裡獲得的積極反饋越多,內心就越有安全感,內核也就越穩定,自信心自然就越強。
這些因素之間,是互相循環促進的。
2
我還想進一步說自己一個觀點:
真正的自信,不僅來自父母的肯定,更來自父母對孩子真實自我的接納和尊重。
許多父母嘴上說著「我肯定你」,但潛意識裡仍希望孩子能夠朝著理想的方向去發展,成為自己想像中的優秀孩子。
這種條件性的讚美和鼓勵,並不能真正讓孩子感到被接納,反而容易加劇孩子的不確定感——他無法確定真正被肯定的是他本來的樣子,還是父母期待的樣子。
心理學家卡爾·榮格曾說:「真正的自由與自信,是能夠誠實地接納自己本來的面貌。」
我自己非常認同這一點。
父母的愛,如果不能讓孩子坦然面對和接納真實的自己,那就只是一種條件交換而已。
曾有一位讀者私信過他與兒子相處的事:孩子性格內向,讀者一度很焦慮,擔心他將來不善於交際,難以適應社會,於是總是試圖改變他。
但慢慢地,他發現孩子反而越來越沉默。
後來,有一天讀者決定停止「改造」,告訴兒子:「你不用變得很開朗、很活躍,你安靜的樣子其實很好,我喜歡你本來的樣子。」
從那一天起,他明顯感受到孩子放鬆了許多,內心的力量慢慢顯現出來。
雖然依舊安靜,但卻透著一種由內而外的穩定與踏實。
所以我認為,培養孩子真正自信的關鍵,不是要塑造出一個「完美」的人格模板,而是幫助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內在秩序和認同感。
3
內心秩序穩固的孩子,就像深根的樹,不畏風吹雨打,也不輕易被外界的評價所動搖。
也就是所謂的價值觀,再次推薦讀者閱讀,同時儘可能多讀幾遍《字字如金,皆是重點,堅定自己的價值觀》,其實我自己迷茫時候也會拿出來讀。
當一個孩子能夠清楚地知道:「我是誰,我喜歡什麼,我可以做到什麼,我不必討好所有人。」
擁有這種明確自我認同的孩子,才是真正的自信。
回到生活中,我們能做的其實很簡單:
當孩子第一次獨自完成某件小事時,真心實意地表達你的欣賞;
當孩子經歷失敗挫折時,接納他的負面情緒並陪伴他慢慢走出來;
當孩子展現出與眾不同的興趣時,給予他探索的空間和自由;
當孩子表現得和你期望不同甚至相反時,放下內心的焦慮,平靜而堅定地告訴他:「爸爸媽媽依然愛你、支持你。」
我們其實是孩子自信心的「充電寶」,當孩子內心的能量不足時,父母需要做的是及時給予鼓勵與陪伴,而非指責或強迫他們改變自己的性格。
過去幾年我一直和女兒說,人的真正自信心從來都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,而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確定感和自由感。
寫在最後
我們無需讓孩子活成別人期望的樣子,而應該讓他們活成自己內心篤定、踏實的樣子。
在漫長的成長道路上,願我們都能放下對外在表現的焦慮,真正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,用平靜而持續的鼓勵,為孩子建立起能夠陪伴他們終生的內在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