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8歲老人傾訴:人老了才明白,有房有錢有兒女,晚年也未必能好過

老話說:養兒防老,積穀防饑。
有兒有女,有錢有房的老人,晚年會過得比較幸福快樂。
人性本質,都是利益互換,人老了,即使擁有這些,晚年也未必好過。
身體健康時,你好,我好,大家都好;
老伴在世,子女常回家看看,老伴走了,家成了累贅。
人生一世,說到底,幸福的晚年,還是要依靠自己。
健康的身體是晚年的基石,有房有錢是晚年的根本,強大的內心是活好晚年的支柱。

1、健康時,老人是家庭里的「寶」,失去健康,就成為家庭里的累贅。
愛默生說過:「健康是智慧的條件,是愉快的標誌。」
我叫劉文龍,今年78歲,退休多年,每月有6700退休金。
有一對兒女,早已成家,大外孫明後年就要結婚,女兒已經退休了。
兒子還有幾年才能退休,老伴過世三年,我深深感到一個殘酷真相:
人老了,健康時,是家庭的里「寶」,失去健康,就成為子女的拖累。
家有一老如有一寶,那是老人身體好,對大家庭有「作用」時,才是寶。
兒女跟我們都在一個城市居住,相距不過二三十分鐘車程。
老伴從退休開始,先後幫女兒帶大外孫,又緊接著幫兒子家帶孫子。
兒女誰家有重大事情時,我和老伴都是出錢出力。
孫子和外孫從小到大,生日,讀高中,大學,我們也都有經濟援助。
一切的一切,我們都遵循自己內心的感覺,該幫的都盡力幫忙。
在我和老伴的心裡,養兒女就是互助,我們幫扶他們,他們養我們的晚年。
老伴臥床五年,兒女間相互扯皮,誰都認為我們對另一個更好。
即使請保姆回來照顧,他們也認為是浪費金錢,別人父母能相互照顧,為啥我們不能。
人啊,不論到什麼時候,健康才是一切的基礎,沒了健康,才懂「久病床前無孝子」。

2、人老了,親情往往比想像中更殘酷。
兒女也好,兄弟姐妹也好,感情和金錢混雜在一起,往往金錢會排第一位。
享受天倫之樂也會成一種奢望。自己的親人,最終都會慢慢走散,誰都顧著自己。
我和老伴身體好時,逢年過節,兒女們都會開車回來小聚,那份幸福很知足。
隨著孫子和外孫長大,兒女也人到中年,回來的次數越來越少。
親情往往需要金錢付出,說是用物質誘惑親情,也一點不為過。
老伴臥床的那幾年,雖說兒女之間不睦,但誰回來看望我們。
我和老伴就給誰發紅包,最初兒女還有子侄來看望的次數還挺多。
讓我和老伴倍感人間真情在,隨著我們手裡的積蓄越來越少。
給他們的紅包數額越來越小,兒女和子侄也慢慢淡出了我們的期盼。
尤其是看到他們之間的攀比,計較,對我們的各種算計,內心很失落。
老伴過世,兒女曾有過想法,讓我把家產分了,去養老院居住。
說的很委婉,是為我晚年考慮,可現實卻為他們自己著想。
孫子和外孫長大,要買房結婚,需要錢,而我一個人住三居室有點浪費。
人老了,才真正看清親情的殘忍,根本沒有想像中那般溫馨,愉悅。

3、晚年的幸福,從中年就要未雨綢繆
老伴過世,我沒有聽從兒女的安排,而是獨自在家養老。
找了鐘點工給我做兩頓飯,收拾家裡的衛生。
兒女說我不知道為他們分擔生活的壓力,若我去養老院,把房子賣了。
這樣他們就有錢給孫輩人買房結婚,而我在養老院居住,他們有空也會去看我。
人生就是這樣,你有用才有價值,想要晚年過得好,就要從中年開始未雨綢繆。
一是要留好養老錢,不要跟我和老伴一樣,只要兒女要,我們有,就給他們。
二是身體好的前提下,若還能為自己創造價值,一定不要讓自己閒著。
三是要有個愛好支撐自己的晚年,內心有了寄託,就不會把生活寄托在子女身上。
四是對誰都不要透露自己的存款,即使是兒女也不行,兜里有錢的晚年有話語權。
五是幫扶子女要學會適度,不要全身心地付出,多些時間關注自己內心的需求。
六是夫妻之間彼此善待,多關心身邊的老伴,有伴的晚年才會更加幸福愉悅。

寫在最後:
有人曾說:誰的晚年都是一場劫難,不論你有錢沒錢,有孩子沒孩子,結局都不會好過。
養兒防老,說起來是,我養你小,你陪我老,真正能享受到的又有幾人?
人到啥時候,都要未雨綢繆,提前為晚年做些準備,老來難,一點都不假。
不論年輕時多麼有能力,老了都一樣。
手裡有錢,能請人照顧,有房居住,不必寄人籬下。
不想去養老院,居住養老也是一種福氣。
說到底,人老了,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。
能自理時,好好地活著,不能自理時,聽從子女的安排。
從中年就要注意多保養身體,保持自律飲食和作息。
儘量讓自己健康地活著,延長不了生命,可以拓寬生命的厚度。
人老了,不要懼怕衰老,也不要擔憂親情不睦,坦然接納一切,安然面對生活。
有錢有房,有兒有女,晚年的幸福也取決於我們自己。